社区志愿服务 点亮“邻里守望”

  社区是广大群众居住生活的地方,大家对志愿服务需求比较旺盛,需求种类呈多样化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者的特长、作用,也能让最广泛的社会群体感受到来自志愿者、来自社会的关爱。

详细>>

打造农村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服务开展如何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推进农村志愿服务,是深化志愿服务工作、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作为全国文明镇、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单位,泗门为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深度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详细>>

联盟制推动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制度化

  为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资源优势和辐射作用,余姚市探索建立组团式、集约型、网络化的文明单位志愿服务联盟,着力推动文明单位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品牌化。...

详细>>

 

网络志愿服务发展概况

  余姚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早,自1995年4月14日成立浙江省第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以来,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1995年余姚志愿者协会刚成立时,全市一共有7000余名志愿者,到200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2万多;2013年9月开始,我们主要依托‘余姚志愿服务网’开展志愿者注册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5.4万人,占建成区人口数的12%...

详细>>

新媒体志愿服务缩影

  近3年来,全市400多支志愿服务队共发起线上志愿服务活动100余项,涵盖帮困助学、关爱农民工子女、保护环境、应急救援、交通引导等各个方面,市民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今年春运期间,市志愿者协会联合高铁余姚北站开展‘和谐春运情暖姚城’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为旅客提供义务向导、协助旅客自动购票出票、对特殊人群进行帮扶、协助铁路工作人员维持秩序等。我们原本打算招募40名志愿者,结果光是在网上报名的志愿者就有100名,还不包括电话报名和直接前往北站报名的志愿者。”

详细>>

“三关爱”志愿服务主题

  余姚主要围绕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三个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搭建平台,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载体和形式,让志愿服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只有实现全民化、常态化才会有生命力。

“关爱他人”

  关爱他人的志愿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孝老敬老,围绕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失智老人开展专项服务,还有助残帮困,引导志愿者服务队伍与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进行结对帮扶等。

详细...

“关爱社会”

  关爱社会主要是组织志愿者参与公益性志愿服务,开展“美丽家园”、治安防控、文明劝导、科普宣传、调解矛盾、应急救援等活动。

详细...

“关爱自然”

  关爱自然志愿服务工作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主要开展助力“五水共治”、大气环境治理、环保宣传等服务,“我们之前开展的‘小甲鱼’公益治水、‘我与树苗有个约会’青少年认养,‘与水一起旅行’等活动,市民参与的热情很高,很好地宣传和践行了环保的理念……”

详细...

  关爱、激励志愿者是政府、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激励关爱志愿者,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促进余姚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余姚团市委在2013年建立了以“小时制”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志愿服务认证制度,记录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名称、地点、服务对象、参与时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评价等,对志愿者的褒奖进行量化。根据实际情况,将志愿服务记录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依次申请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志愿者,颁发相应的志愿者卡予以证明。

  对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都不要求回报。但是志愿者应该得到尊重和褒奖。星级评定对志愿者来说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客观评价,可以对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有一个清晰的记录。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出台了针对志愿者的激励制度,比如免费搭乘地铁、公交、上医院免挂号费等。“付出越多,社会回馈越多”这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一种正面引导,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志愿队伍。现在,余姚团市委正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志愿者在就业、就医、使用社会公共设施、接受他人和组织提供的服务以及志愿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制订具体回馈办法,要将志愿者激励制度实打实地落实下去,推进全市的志愿工作健康发展。

  “星级激励”制度的实施,是对志愿者工作的肯定与精神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上,“星级激励”也有一定的局限,一方面是很多志愿者都是无私奉献,做了志愿服务后,没有主动上网登记相关内容,导致工作人员很难对其服务时间进行统计;另一方面,对星级志愿者的褒奖、回馈资源有限,有些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这些工作都在进一步完善中。

 
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余姚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