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美

黄家埠镇 徐少炯

尊敬的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的宣讲,我想从一个人物讲起。潘嘉森,一位右耳失聪的八旬老党员,退休后开始义务为周边群众宣讲革命故事,20多年间,共举办260多期“百姓讲坛”,数万人参与。不是组织的安排和要求,也不是个人的名利和追求,是什么,让他撑起这份至死不渝的红色守望?是什么,让我们在老人身上读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美?

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一个金句: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于共产党人而言,这信仰就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不竭源泉,信之愈深、行之愈笃。潘嘉森,就是坚守信仰的典范。

追溯共产党人在黄家埠这片热土上实践信仰的脚步,不同时期折射出熠熠生辉的多样之美。

一、革命时期 一“忠诚”之美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首无产阶级的战歌在1921年7月激励50多名先进分子组建了中国共产党,无数优秀青年为着心中的信仰浴血奋战。

位于余姚黄家埠的马氏枣园,曾是游击队的粮食加工站,地下党员的活动驻地。其主人马樟炎18岁时就前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学习先进思想,回来后就在枣园秘密组织革命。1948年,在与敌人的搏斗中,马樟炎用鲜血染红了枣园,也染红了不朽的功勋碑。在马樟炎遇害后,他的妻子害怕国民军的再次搜查,把藏在家中的一份《共产党宣言》、30余份入党申请书转移至马氏祖先的管材下保存。这份对党忠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后人动容。

同志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还有什么比生死抉择更大的考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为着英特纳雄耐尔的最终实现,忠诚远超越生死!

二、建设时期—“自强”之美

中国共产党人用28年的时间打破一个旧世界,而后, 应该怎样去建设一个新世界呢?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张有些年岁的照片。此番情景发生在70年代的一个严冬,横塘公社党员干部带领男女社员,利用冬闲时机,围筑海塘,向海涂宣战。这支筑塘大军冒着寒冷的海风,踏着泥泞的滩涂,成功造地三千余亩。

回看这组珍贵照片中的每一张,我们不难发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这是一种源于信仰的激情,那就是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转化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自己的劳动奉献建设起一个强大的新世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张白纸上描绘出了最美的画卷。

三、改革时期—“传承”之美

最后,来说说我自己,一名90后乡镇干部。就在今年的4月14日,我接过潘嘉森老师手中的话筒,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走进山头,下到田间,我用脚步丈量着余姚大地,用一堂堂见微知著的微党课,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奋力发出时代青年的“最强音”。2020年,我获得了余姚市第十三届微型党课大赛一等奖,宁波市三等奖。今年,我发起了“古埠新语”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宣讲项目,从台前到幕后,让更多人敢讲、会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说,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年代,面对屠刀,共产党人选择了忠贞不屈,用生命捍卫信仰的一曲曲悲壮烈歌;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面对挑战,共产党人选择了自强不息,用智慧和力量构筑起信仰的一座座精神高地;那么,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接力传承,我们选择了当仁不让, 用接续奋斗践行信仰的一场场攻坚战役!

同志们,历史的洪流从不曾停息,共产党人面向信仰的赶考仍将继续。当下,信仰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硬核力量,让我们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写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中,让生命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承中成就新时代的灿烂永恒之美。

 

 

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余姚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