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您的位置:余姚文明网 » 姚江评

姚江评

给付出大爱的家庭更多爱的回报

来源:余姚文明网 时间:2021-01-20 16:35:00 文字大小:T|T

  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手术室的门口,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紧紧拉着一位患者的手,在嘱咐着什么,仿佛躺在床上的是她的亲人。这位医护人员叫汪敏,是一位器官捐献协调员。被她送入手术室的,是器官捐献者小米(化名)的母亲陈女士。半年前,汪敏和陈女士还不相识,现在却成了可以陪伴在侧的亲人(1月19日《宁波晚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年仅24岁的儿子小米永远离开了父母。陈女士和丈夫忍痛做出决定:将儿子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小米捐献了一肝两肾两眼角膜,为5名患者送上最珍贵的生命礼物,小米也因此成为宁波市第223例器官捐献者。小米的母亲陈女士甲状腺部位长了一个鸡蛋大小的肿瘤,作为经济条件很一般的普通家庭,唯一的女儿又不在身边,想去市区大医院做手术,面临诸多困难。幸亏汪敏像自家人一样跑前跑后,多方联系,才安排大医院做了手术,陈女士因此非常感激。

  好人应该得到好报,汪敏说得好:“他们的家人用大爱温暖了别人,我去温暖他们!”汪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好人是榜样,她们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像大家一样面临困难,也需要关心关爱,需要别人的帮助,让“好人有好报”,这不仅仅是人们心底的一种美好愿望,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好人能否有好报,关系到价值取向,关乎道德底线,更直接与社会风尚相关。当“好人”单方面做“好事”而得不到“好报”的事情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善行”的半途而废,不能持久,会使原本向善的群体,在心底对传播正能量的义举所带来的后果进行评估,在错综复杂的理性判断之后,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做一个旁观者。

  “半年前,汪敏和陈女士还不相识,现在却成了可以陪伴在侧的亲人”,让我们看到了“好人有好报”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好人做好事,并没有想到什么回报,这是一种道德自觉。关爱好人,不应仅仅是汪敏的个人行为;给付出大爱的家庭更多爱的回报,是各级党政部门和全社会应尽的责任。帮扶好人,就是在全社会明确树立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好人的眉头舒展了,就会在善行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也会在社会上形成正效应,更多民众才会好人好报,进而无返顾地学习好人,争做好人。

  让好人有好报,能让整个社会感受到道德的香馨,能唤起更强大的正能量。也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以德报德”的氛围,形成崇尚好人、关爱好人、回报好人的氛围,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好人不断涌现,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加美好。(文武)


更多

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余姚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