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您的位置:余姚文明网 » 姚江评

姚江评

文明“抗疫”从不随地吐痰开始

来源:余姚文明网 时间:2021-01-12 10:48:00 文字大小:T|T

  近期,部分地区疫情风险等级提高。冬春季疫情防控,无论是难度还是面临的压力,都比过去几个月明显增大,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正经受着严峻考验。

  疫情防控,个人环节无疑是影响整个防控网络最终效能的关键。作为市民,每个人都要以实际行动履责尽责,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不扎堆,全力支持防控工作。除此之外,还不能随地吐痰。

  随地吐痰,可谓“小小一口痰,病菌千千万。”不仅是文明建设的绊脚石,更是抗击疫情的大难题。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一口痰往往“驻扎”着成千上万粒细菌,痰液形成的飞沫会污染周围数十米。随便一口痰,就可能让一个家庭、一个社区、一座城市罹难。

  随地吐痰看似只是个人的私事,在这一场疫情中,如果不管住自己的嘴,依然随地吐痰,不仅仅是一个人素养低下的表现,更容易让“痰”成为病毒传播的“介质”,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一些随地吐痰者甚至在吐痰后会用脚踩一下,这种做法更是不可取。这样非但不会防止细菌传播,反而会因为增加了细菌、病毒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传播速度和范围。这也说明,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肺炎病毒的坚决斗争,也是一场同不文明坏习惯的严肃较量。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治理随地吐痰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另一方面,对随地吐痰要进行严厉处罚。在众人眼中最干净的国家新加坡,吐第一口痰罚款1000新元,吐第二口痰罚款2000新元。大疫当前,国内很多城市对于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采取的也是顶格处罚,不仅罚到心惊肉跳、张不开嘴,还有人因为任性一口痰走进拘留所。

  治理屡禁不止的随地吐痰,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法律的“硬核”严惩。治理随地吐痰,面临着执法难的问题。执法难,主要在于取证难。随地吐痰者可能会死不承认,会用各种方式拒不配合。但不管如何,执法必须严,对于任何一起随地吐痰都不能轻易放过。可以充分发挥摄像监控等先进设备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拍拍拍”的形式,发动市民来举报,在“曝光台”里予以曝光,使随地吐痰的行为无处可逃。

  其实,吐痰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反应,一天下来不可能不吐一口痰,但只有稍微用点心,吐痰就能做到“文明”和“卫生”。比如,想吐痰的时候,不妨把痰吐在面巾纸上,再包起来投放到垃圾桶里。这样做,既文明又卫生,而且也很容易做到。每一个人养成“不随地吐痰”好习惯,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

  不随地吐痰,文明“抗疫”。随地吐痰这个陋习,真该改改了。让我们从不随地吐痰做起,增强自我修养,用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落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凌义斌)


更多

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余姚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