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您的位置:余姚文明网 » 文明聚焦

文明聚焦

“以树为碑,与花草相伴” 余姚为35位无名逝者举办集体树葬

来源:余姚文明网 时间:2024-04-01 10:10:00 文字大小:T|T

  “假如人有灵魂,这些灵魂一定漂泊无依,不得安息。”3月30日下午,在我市胜归山第一墓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仪式,余姚市第四中学“义冢”志愿服务队的20名学生在钱剑波老师和余姚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为35位无名逝者举办集体树葬仪式。这是“义冢”志愿服务队成立的第十年,也是我市第六届无主骨灰集体安葬仪式,截至目前,共计树葬了189位无名逝者。

  下午一点,由马栎辉、李鑫磊、周倪杭和张睿军四位学生前往殡仪馆,将一个个红色布袋包裹着的无名逝者的骨灰小心翼翼地接过,装入箱中,一路护送至胜归山第一墓园。半个小时后,这四位学生抵达墓园,钱老师以及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待在墓园门口迎接无名逝者的骨灰。随后,市民政局一名负责人宣布树葬仪式开始。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下,有三个用石栏围住的公墓,学生分别排成两列,依次从钱老师的手中接过红色布袋包裹的骨灰,神色庄重地洒入公墓中。随后,又将黄菊花、白菊花的花瓣洒落在骨灰上,再由墓园的工作人员盖上黄土。至此,35名无名逝者终于魂归大地,学生们围绕在公墓旁,向他们庄严地三鞠躬。
  “无名逝者埋葬后,我们还会在上面种上杜鹃花。”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杜鹃啼血,代表着怀念、悲切。

  钱剑波老师向记者介绍道,“义冢”志愿服务项目自2014年就启动了,当时学生得知殡仪馆存放着不少无人认领的骨灰,便向市民政局写信建议,成立“义冢”,以树葬、海葬等生态葬的形式入葬。市民政局对于这些学生的建议高度重视,经过多方努力,在胜归山第一公墓修建了3个可供树葬的生态墓。2018年,余姚市第一届无主骨灰公益生态集体安葬仪式,共下葬40位无名逝者。“树葬的形式既能让无名逝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又能变成绿色资源造福后代,是非常有意义的。”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年轻的生命对于死亡知之甚少,“义冢”志愿服务项目却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不一样的课。“我感到很悲怆,因为我埋葬了一位同龄人。”高二学生祁嘉逞是第二次参加“义冢”志愿服务项目,与其他学弟学妹相比,他更加老练。去年,经过他手安葬的是一位非正常死亡的年仅18岁的年轻人,“我的人生才刚开始,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这里了。”祁嘉逞对于“树葬”也有自己的看法,“能够让无名逝者回归自然,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好处,值得大力提倡。”
  除了男生,还有不少女生也参加了此次仪式,“钱老师的领导力课程中讲了‘义冢’志愿服务项目,我们都很感兴趣。”雷艳阳、何雨嘉和张淑佳是三名高一的女生,在征求家长的意见后,立刻报名参加了志愿服务队。三位女生都点赞节地生态安葬的做法,“‘树葬’并不太常见,但我觉得它的意义大于形式,让无名逝者的生命得以延续升华。”

  “入土为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既要保持文化传统,又要意识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人所拥有的资源终将转交给后人,生命才能延续,生态殡葬就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自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生态殡葬和惠民殡葬工作,但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坦言,选择生态殡葬的市民并不算多,多年来的传统观念,让生态殡葬的推广之路异常坎坷。
  为此,市民政局多年来积极推动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推广各类节地生态葬式葬法,并先后出台了各类生态安葬补贴政策,逐步引导群众接受“终归自然”的生命理念。政策引导和观念转变下,选择节地生态葬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396名逝者入住生态墓地,阳明街道群立村生态墓园、临山镇九龙山墓园和低塘镇新福安陵园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
  “生态安葬的推广仍道阻且长,但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越来越多人咨询,说明殡葬观念在人们心中发生了改变。”下一步,我市民政局仍将大力推广节地生态葬,加大生态殡葬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惠民殡葬知晓范围,引导群众树立节地生态安葬理念,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殡葬新风尚。(来源:姚界客户端)

更多

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余姚文明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1012010003